广告文本细读——节奏
《新周刊》做过一期 “汉语怎么说?”的主题,回溯现代汉语百年轨迹,直刺当下“中国人越来越不会说汉语”的窘境,字里行间不禁感叹:人人都在说汉语,汉语之美却早已缺席。
做为文案写作者,这种对母语之殇的痛感尤为强烈。读过太多的广告文案,在看似精心编码的字符下,丝毫感受不到半点汉语的生命活力。诚然,并不适宜用文学性(literatureness)来审视广告文案,但定位、痛点、接地气、销售力、互联网思维……这一顶顶帽子,远无力遮盖汉语美感缺失后的一头疮疤。
还好,总有些文案,精心擦拭每一个语词,重现被遮蔽的汉语之美。
我们试图通过文本细读(close reading)来揭示汉语之美是如何在广告文案中得以呈现的。细读是英美新批评主旨的批评方法,强调通过对语言的细致分析,发现文本内在的意蕴与价值。张力、隐喻、悖论、含混、反讽,是细读法用力比较深的领域。而鉴于广告文案语义相对明晰的特性,我们在此仅针对文本的语音层面进行分析(如果对新批评有兴趣,可以读读以下几本新批评经典著作)


我们选取了台湾意识形态广告的一篇早期作品,虽然中兴百货数年前已经关张,意识形态也在创始人散伙后移师上海,但并不妨碍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回顾这个广告界的异数与传奇——
【中兴百货·梅兰芳篇】
标题:没有服装就没有性
虽然纹身依然可以暗示肉感,珠宝还在批注性欲位置
但·自·从·牛仔裤颠覆了纯粹两性理论、皮革吊带开始搭配莱卡内衣手铐蜡烛
那种把两性对立当做终极命题的传统世界秩序,已经看起来摇·摇·欲·坠
也许连蕾丝边,也将逐渐地,装饰在三角肌上吧
我们所能抓住有关性别的真理,已经不多
每当谈到意识形态,我们谈的是许舜英,是解构、拜物教、消费文化、鲍德里亚、福柯,而现在,我们只谈一谈文案语言的节奏。
不要只是看,尝试开口去读,感受语词跳动在唇齿间所激起的节奏。比如这两句:“但·自·从·牛仔裤颠覆了纯粹两性理论、皮革吊带开始搭配莱卡内衣手铐蜡烛,那种把两性对立当做终极命题的传统世界秩序,已经看起来摇·摇·欲·坠”乍看之下,首尾的点号没有任何实际意义,然而,当我们不自觉地按照点号标示的节奏来读这些句子,在缓、急、缓的语速变化中,竟然获得令人惊异的阅读体验。
再比如这句:“也许连蕾丝边,也将逐渐地,装饰在三角肌上吧”逗号将一句完整的句子区隔开,居然产生了奇妙的效果:这句话彷如一段有着三个节拍的旋律,在跌宕起伏间,将一种克制而又确信的态度,演绎得入木三分。在这个例子中,虽然节奏的营造借助了标点符号,但毫无疑问地体现了文案创作人对现代汉语的敏感。节奏的灵活变换,赋予了一段文字摇曳生姿的美感。
关于语言的节奏,华裔法国学者程抱一先生在其大作《中国诗画语言研究》中,有过令人叹服的研究。在指出五言律诗的音节为“轻重/重轻重”、七言律诗音节为“轻重/轻重/重轻重”模式后,他充满诗意地论述道:“这一节奏——其中偶数音节和奇数音节轮番重读——可以说,由相互碰撞造成……这一对比性的格律激发起诗句全部富有活力的运动……对比是以阴(偶数)和阳(奇数)的思想为基础的;我们知道,阴阳交替,对中国人而言,代表了宇宙的根本节奏”
而由于没有格律形式的限制,现代汉语诗歌对语言内在节奏的挖掘与运用,也就有了更大的空间。我们来看看黄灿然对多多诗歌音乐效果的一段评论: “……但是比较神奇也比较具悖论意味的是《居民》一诗一、二节中的音乐:‘在没有睡眠的时间里/他们刮脸,我们就听到提琴声/他们划桨,地球就停转/他们不划,他们不划/ /我们就没有醒来的可能。’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河流,诗的音乐就是在河流上划船的节奏。当诗人说‘他们划桨,地球就停转’时,那节奏就使我们看见(是看见)那桨划了一下,又停了一下;接着‘他们不划,他们不划’,事实上我们从这个节奏看见的却是他们用力连划了两下。在用力连划了两下之后,划桨者把桨停下,让船自己行驶,而‘我们就没有醒来的可能’的空行及其带来的节奏刚好就是那只船自己在行驶。真神哪!”
程抱一定居法国,多多则旅居欧洲多年,是否越是远离母语环境,越是能接近母语之美的主旨。
扯得好像有点远了。或许,当我们跳出广告语言的惯常经验,重新回到现代汉语的深厚土壤中汲取养分,广告文案,也就将重获语言的生命与活力。